电脑是2012年买的,到现在有点老了,运行as比较吃力。所以买了一个120G的固态硬盘+8G DDR3,升级完之后,心血来潮,想在ubuntu下配置一个as开发环境。于是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。
概要
1. MBR + STAT 安装ubuntu 2. 简单分区 3. 多系统引导
首先安装ubuntu。关于电脑,因为是老机器,还是MBR+STAT的模式,UEFI+GPT的小伙伴要自己实验下哈。在系统这一点上有两个选择:原版的ubuntu还有中国版的kylin。关于他们之间的细节就不多说啦,我选择的是原汁原味的版本:ubuntu LTS 14.04。到官网下载好iso文件之后,刻录到u盘里面(关于制作启动盘,参考这里),插入电脑,重启电脑,按F2或者del(除了mac大部分电脑都是这两个按键)进入bios,修改启动顺序为u盘。稍等片刻,就可以看到启动画面,接着就是语言选择界面了。果断选择中文哈,然后选择“install Ubuntu”
图1.选择语言界面
接着就是选择网络。如果网速比较好,建议连接网络吧,网速慢勾了真的很蛋疼。
图2.选择网络
准备安装,还是那句话,网络慢的同学请不要勾上“安装中下载更新”以及“安装这个第三方软件”
图3 准备安装ubuntu
选择安装类型。由于已经安装了win8.1,所以来个双系统共存。第一个选项没试过,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哈。因为把固态硬盘分了两个区,一个用来装windows,一个用来装ubuntu,而且想自己手工调整分区,所以选择最后一个。建议手动分区之前,了解下linux的分区原则。
图4 安装类型
这里详细的分区步骤忘记截图了=_=,下图是最后的分区结果,可以看到左上角的sdb1(ntfs)就是windows系统所在的分区。由于划分出来安装ubuntu的分区只有47GB左右,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途,好好规划了一番。最终的结果是:
/ swap : 非必须。原则跟内存的大小一致。不过如果不玩什么大型游戏以及运行什么大型软件,甚至不需要设置swap,因为对于我来说,8GB内存已经够了。建议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,还是划分出足够的空间吧,要不然有可能要哭死。有大神建议:最少512MB。
/boot : 128~200MB,非必须。多了浪费,单独划分利于系统挂了,方便修复。请注意:如果划分,请在分区的最前面。
/ : 根目录,必须!。这个越大越好,最大值为:max = 可用空间大小-计划划分的分区大小总和。
/home : 非必须。记得如果是多用户的环境,这个目录也是越大越好,因为跟用户相关的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面。
/var : 非必须。包含系统一般运行时要改变的数据。程序运行时产生的临时文件会放在这里,比如说程序安装时解压产生的文件。
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,多系统引导的问题,也就是页面底部的最后一个选项“安装启动引导器的设备”。如果你要用ubuntu的引导器代替windows的引导器,请保持默认;如果要用windows的引导器代替ubuntu的,请选择“/”或者“/boot”,优先选择“/boot”。这两者之间的优缺点请自行科普,因为平常windows用的比较多,所以很果断的选择了通过windows来启动ubuntu。关于这个,在下一篇文章有说。
图5 分区
接下来是时区选择,这个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,后面也可以改。
图6 时区
键盘布局,也没有特别的地方。左边以及右边都选择“汉语”就对了。
图7 键盘布局
用户名以及密码。这个不是root用户的账号密码哈。只能等到进入系统之后,再开启root。不过最好不要。
图8 用户名密码
最后,喝杯茶,静待安装完成咯。蹭网,而且勾选了安装更新,网速还是( ^_^ )不错嘛。
图9 正在安装1
图10 正在安装2
到此,安装过程就告一段落咯。因为选择了通过windows启动器来启动ubuntu,所以安装完之后,是不能马上启动ubuntu的。关于这一点,下一篇文章将会详细说明,心急的可以先去了解下easy bcd,有点困了,明天补上。
2015年06月26日01:53:41
<p>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。</p>